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研究生逢考必上的学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研究生逢考必上的学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研究生考什么专业比较好?
现在金融危机下,如果楼主为了读研而读研,不追求学术之类的,不求名校。其实是相当好考的。甚至可以说是逢考必上。但是有一点,就是不要报考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因为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会超过国家线很多分,你比如今年A区国家线是46分,也有比较拽的学校英语订在60分。除了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还有很多好大学可供选择。这样一来,考中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考研到底是选一个自己有点把握的,还是心仪的但不好考的学校?
都想考清华北大,但是实力不允许呀!如果你本科双非,建议报考一个有把握的,不然一旦一志愿考研失败,双非调剂根本没人要。
考研要量力而行,大家都想报名校,但名校就那几个,你报考的学校再好,若是没有考上,也都是零,考研最重要的是要考上,而不是你报考的学校有多好!越好的学校竞争压力越大,报考的人数越多,对于报考这些学校的学生来说,考上的人才是少数***儿,考不上才是常态。
从18年开始,考研就变得异常激烈,19年考研人数持续飙升导致19年的考研调剂可谓是神仙打架,1000多人去争7~8调剂个名额,如果你的学校为双非,调剂的时候你指望什么和985的学生竞争。
可以预估2020年考研人数会突破350万,并且逢偶数年数学会变得更加难,考研热高温不减,以后考研出现的情况就是保研人数越来越多,考研名额逐渐缩小,专硕会逐渐得到认可!
所以说不要盲目的追求名校,报考一个自己实力范围内能考上的学校才最重要。
主要是看自己还能付出多少努力,考研这件事的因素很多,如果真想进去心仪难考的学校一年考不上第二年再考也不是不可以的,我身边就有朋友,心仪西安交通大学,但考了三年,其中调剂过了面试,上了几天还是回去继续再考,结果,就上西交大去了。如果很喜欢一个学校,难考,可以通过很多方面去解决的,可以联系那个学校的学姐学长,可以准备充分,可以落榜再考,就看自己的喜欢程度和承受能力。研究生,学硕三年,专硕两年,很快就过去了,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还是蛮重要的,毕竟读研也是人生一个非常难忘的经历。
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难选择的问题,不过在做出选择之前,可以先弄清楚几个问题。
首先,所谓自己有点把握的和心仪的目标学校到底有多大差距。简单举例你有把握考上普通一本,但是心仪的目标学校是清北华五等顶尖一流高校,这样还是建议务实一点好,以免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经历,不是说没有考上的可能,只是这种可能性太低,而考上的那个***的人不一定会是你。
其次,所谓有点把握和是都好考,实际上是一个很虚的概念,更像是在凭感觉选。决定考研成败的因素很多,除了分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报录比,而且这个每年都可能有很大变化,你觉得有把握的学校,如果当年报考的人数多,竞争难度比你心仪的学校竞争难度还大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你考研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拿文凭,找一所每年都调剂很多的学校报考,只要自己稍微花点功夫,分数能够上线,复试没有太差,考取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是为了弥补自己学校层次不高,专业不理想等问题,就必然需要往更高层次的学校考,有时候仅仅一个研究生文凭能够带来的东西确实不多。
第四,考研的目的就基本决定了自己的选择,不管是为了你学历,还是想跨越平台,总体上都是为了提高自己,但也不能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还是建议在本科学校的基础上,适当提升学校层次,比如普通一本努力冲一下211高校和部分相对不是那么热门的985高校,成功的几率会相对大一些。
以我想法:
①我如果在211以上学校读夲科考研,我也许会鼓足勇气,报个985心意学校。同时给自己的老师予先打好招呼,即便第一志愿录取不了,调剂时也比较主动。
②如果我在双非学校,特别是二夲,三夲学校去考研,我一定在努力的同时报个有较有把握的学校,力争第一志願去复试。因为二,三夲调剂太困难了。
考研的时候怎么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报考合适的院校呢?
首先,你要明确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仅仅是考公务员或者进编,那么其实普通大学和名校差距不大,因为逢进必考,双非硕士和985硕士在国考省考面前,是一样的,进去之后也都是副主任科员,名校可能有一些选调政策,但是这时候往往要求本科也是985高校。如果将来想在体制外工作,那么名校的敲门砖还是很重要的。
其次,要考虑将来想在哪里工作,比如将来想在广东工作,那么中山大学可能比上海财经牌子更硬,但是将来在上海工作,可能上财是比中山更好的选择,全国通用的就是北清复交,基本通用的南浙人中科大,报考其他学校都需要考量地域性
第三,尽量选择,公共课比较通用的学校报考。比如考南开金融专硕,专业课一是395,全国仅此一家,如果十月份你再发现,自己复习的水平不够,那就晚了,同理,随着央财专硕退出396联考,今年也只有人大和外经贸专硕***用396,而这两所学校都是热门高校,难度不言而喻。但是你如果选择考数三的学校,那么从清北,到985,到211,到双非强校,你都能有对应的选择。
第四,尽量选择专业课参考教材通用的学校,这个和第三一样,比如报考经济类学硕,如果参考书是曼昆的宏观,那就比布兰查德的宏观通用的多。同样,高鸿业的教材,在水平低一些的学校,也比余永定的教材通用的多
第五,其实公共课是全国统考的,比如政治,英语一,英语二,数学一二三,这些都是全国出题的,在十月份报名的时候,基本已经开始做真题了,你可以结合自己真题的情况进行选择,分数就参考最近三年的复试分数线。
第六,要结合自己的年纪进行选择,如果是一战,可以冲一冲热门学校,但是如果已经二战三战,那么选择保守的学校。
第七,关注科研院所,目前国家硕士博士的培养,是由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同承担的,顶级的科研院所其实并不比顶级名校差,但是由于知名度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空间。而且在科研院所,学生是宝贵***,老师多,学生少,对于学生的发展很不错,尤其在就业的时候,老师往往能帮助学生很多。
要考研的话,希望报考好学校,现在普通院校研究生提升不大。另外自己学习程度很难定义,报名与考试之前还有那么久,完全有时间好好准备。不愿意全身心投入,考哪个学校几率都不大。
除了高考,有哪一次考试让你记忆深刻?
除了高考,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中考。
我们那时是在7月1日、2日、3日中考,天气炎热,我在的县城学校在城中心,县城又在一个小盆地,炎热无风。
记得第一天下午考试的时候,坐在我前面的同学考着考着突然就扑倒在桌面上,这同学跟我一个寝室,跟我处得很好,身体平时也没什么不好,我估计是紧张和中暑晕倒了。当时一着急忘了正在中考,没报告老师,“诶呀”叫了一声就离开座位冲到她面前,用手掐她的“人中”并试图叫醒她。接着两监考老师也来了,一人去联系校医。附近的同学急忙赶来帮忙,把两张考桌并拢到一起,再把她抬到桌面上躺着,不停地叫她名字想要叫醒她。大约5分钟左右校医到了,把她抬去休息室处理,我们考场的学生又继续考试。考完试之后我被老师叫去骂了一顿,说我应该先报告监考老师,让监考老师处理,无论发生什么事考生应该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继续考试,不应受到干扰!当时我还在心里面骂老师是“冷血动物”。
结果等中考成绩出来了,我分数离本校高中录取线差了3分。当时那心情真是懊恼死了!要上高中我就要复读一年初三再考。想想家庭本就困难,还要交补习费、多读一年的生活费,对父母心里别提有多内疚了。倒不是因为参与救人浪费几分钟时间,而是自己平时学得不踏实。后来,学校人数没招够,对本校学生降低5分录取,我才又得以上高中。有了这次的教训,上高中的时候就踏踏实实地学习了,考大学时比本科录取线多30分,顺利录取喜欢的大学。
1.17分的一场考试: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2003年高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地理考试,那一次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的内容,就是关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各个地方的昼长多少,太阳直射角的问题,考试结果是17分。拿到试卷的时候我懵了。
2.失落:我突然感到很失落,虽然那次班级的平均分也没超过60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丢人,我根本就不敢去同桌隔壁的同学多少分,只是一个人安静的看着那大红色的17分,像只受伤的猫躲在角落里独自舔伤口。
3.转折:考试讲完试卷第二天,我自己暗自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我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是我用学英语的想法,把所有做错的题目全部摘录到地理错题集中,后来我做练习题的错题我摘录其中。第二件事我写下了自己在期末考试的目标是80分以上,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弄懂。当时我心里很清楚这个目标达到的概率不大,因为我在接下来的听课中和听天书没啥区别,而且晚自习的时候也不好意思问同学和老师,总是担心自己问的问题很初级,怕别人笑话我。就这样听天书持续了一周左右,我突然看到了自己写下的目标,我才改变了担心别人笑话我,不好意思问的心态,决定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4.破局:我重新改变学习和听课的方式,每次地理课我会提前预习,画出自己看不懂的知识点;课程中认真听考试讲,尤其注意不懂的地方,课后我会第一时间复习知识点,如此循环往复。我把所有的练习题都做到弄明白,整清楚,就算是一个再下的问题,我也会不耻下问。自己还买了一本课外辅导练习书,就这样坚持下去。
5.结果:高一的期末考试地理我考了85分。成功达标。这也为我后来高考的文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6年文综考试拿了226分,突破了自己的最高记录。
6.总结:我们都会遇到各种难过的坎,但是请记住,每次跌到谷底就是你强势反弹的好时机。问题等于话题,障碍等于最爱。不怕挫折,就怕不反思不总结不复盘。
除了高考,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考试,就是考研了。
高考和考研,还有中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次比较重要的升学考试了。高考和中考对于我来说还是正常的,比较顺利。就是按部就班的走,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差子。
考研不同于高考,但是备战期可以说比高考的时候似乎打的还要火热,可能是因为大学不像高中,知识点从高一就开始计算。总觉得,考研就是从大四那一年开始,或者更确切的说,就留给自己那么几个月的复习时间。但是考研路上的每一步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段没法抹灭的印迹。
1. 确定要考,自己考研的方向。这期间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一段思想斗争,我觉得和当时填报高考志愿没差两样
高考我们都知道虽然都分理科和文科,但是,除了统一的大三门,数学,语文,英语外,还有理综和文综,理综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文综又包括,政治,历史和地理。所以说相当于高考我们要准备至少6门课的复习,而且是从高一到高三的所有课程。
其中的工作量可想而知。而考研,就是只考你专业的一个方向,比如说,你是英语专业,那么你可以考翻译方向的研究生,或者是语言文学方向,再或者是英美文学方向。但是无论那一个方向都是围绕英语科目拓展的一个方向。
我是英语专业我当时选择的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方向。其实当时定方向的时候也花费了我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一定要选择自己擅长又喜欢的方向,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方向选对了。你就成功了一半。
2. 投入复习,复习时间相比高考是短的,但是强度觉得有增无减。
一般考研有的人甚至从考试的前3个月开始复习,考上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如果想考好一点的专业的话,还有一部分是从大三结束的暑期开始所谓的第一轮复习。就是说,大一,大二,大三,这三年是不会做任何专项的或者系统的有关考研知识的复习的。
我人不是那么聪明,其实前三年中,有一年多时间都在迷茫中度过,感觉自己浪费了太多时间。还是得笨鸟先飞,抓紧先补一把。从大三结束的暑***就开始复习了。当时印象最深的,学校里人都走了,剩下的就是那些准备考研的一部分。所以说食堂没饭的,有一个买粉皮的阿姨天天隔着学校的铁栅栏给往里送,图书馆也没开门暑期,就在宿舍上面的自习室,从早学到晚,辛苦的也是不要不要的。
好多参加考研的学生,在最后两个月,5点不到就起床去图书馆霸位。晚了就只能站在角落里,或者楼梯间了。
3. 迎接考试,考研拿到试卷,就是你甭想碰到你见过的题目。
经过一轮,二轮,三轮以及最后的强化复习,终于又要上战场了,这种感觉和当年高考一样样的,唯独不一样的,可能就是外面再没有成群结队的家长守候了,对,因为现在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去面对和应付了。考场上,拿着试卷,那么一瞬间仿佛回到了4年前......但是考研专业题目,真的是第一次做,见都没见过。
4. 考试结束了,有兴奋,有遗憾,或许这就是青春奋斗路上的我们
考试结束,还要有一段漫长的等待,***的话,再参加最后一次面试,遗憾的是我就止步于此了。我对这个结果,其实并不怎么意外,
虽然我整天哞着一股子劲在学习,但是很盲目。有那么一段时间一直纠结于继续上,还是就业。心思还是有一点点分散。最终没能继续上,不后悔,只是有那么一点遗憾,一种无法继续感受更好一层学府的遗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研究生逢考必上的学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研究生逢考必上的学校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