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队长别开枪的海外生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队长别开枪的海外生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队长别开枪出自哪个电影?
队长别开枪出自电影:主角与配角。
《主角与配角》是由陈佩斯、朱时茂创作并表演的小品,于1990年1月26日在《199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
该作品讲述了饰演“叛徒”的陈佩斯为了当上主角“八路军”,耍尽了各种小聪明,在他的软缠硬磨下,终于心想事成,可最后因形象、习惯等问题又不自觉地回归了“叛徒”的形象故事。
辽沈战役,防守长春的郑洞国,为何下令士兵朝天开枪,然后投降?
郑洞国晚年曾回忆:“从那时起,直到这年10月长春和平解放前夕,我度过了一生最为艰难和最痛苦的一段时光。”
晚年郑洞国
上面说的“从那时起”是指1948年3月,郑洞国出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随后就被蒋介石和卫立煌生拉硬拽塞到了距离东北野战军最近的长春,指挥新编第7军、第60军连同地方部队共10万人。东北野战军自9月份发起辽沈战役,而早在6月份,经中央***批准,东北野战军对长春的持久围困便已经开始。
围城部队由第12纵队34、35师,第6纵队18师,独立第6、7、8、9、10师加一个炮兵团共10万余人,成立第一前线围城指挥所,由肖劲光、肖华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对长春的围困行动。
遵照野司的命令,我军各部***取了“久困长围、政治攻势、经济斗争”的策略。6月5日,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下达《围困长春的办法》,具体要求就是将长春周围25公里以内划为封锁区,彻底断绝对长春的交通与一切商业关系,使守军得不到长春以外的任何物资供应,同时对从长春出来的市民进行阻拦,目的是为了“使守军对城市人口不能大量和迅速地疏散,而达到减少其粮食困难”。
这是是我军战史上唯一一次对敌军重兵设防的大城市进行的围困作战,对于十万守敌来说,不偏不倚击中了其七寸。因为对于郑洞国来说,他担心的并不是长春的城防。曾经作为伪满洲国首都的长春,拥有着大量永久式、半永久式防御工事,***也比较充足。郑洞国的担心之处在于物资供应的不足和离心离德的十万守军。
新7军是***中央军部队,由“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军之新38师为基础组建。新38师可谓是威名赫赫,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名将孙立人一手栽培,曾在印缅战场杀得日军闻风丧胆。剩下的两个师都是临时武装:暂编第56师前身是伪满部队、暂编第61师是地方部队改编而来。组建不到半年就被派到长春,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
第60军则是由云南的滇军部队,从军长曾泽生开始,全军3万官兵大部分是云南人。从战争一开始就被送到万里之外的东北,广大官兵极为不满,因此这个军一直以来也就是***高层眼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1946年这个军所属第184师在辽宁海城起义,给60军震动很大。现在下辖的3个师中,也就是老部队182师有点战斗力。
两个军不仅战斗力有限,而且隔阂很深,这在长春防御部署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以长春市中心的中正大街为分界线,西部是新7军防区,东部是60军防区。同驻一城的两支部队非但没有互相来往,甚至像敌人一样在分界线处设置了岗哨、拉起了警戒线。
而身为总指挥的郑洞国却对此毫无办法!作为黄埔军校一期生,“天子门生”,或许是带着“天子门生”的荣耀,郑洞国几乎参加了自国民革命军东征以来至***后期的大部分战役。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印缅战场上,郑洞国率部在亚热带崇山密林中浴血奋战长达14个月,成就了军事生涯的巅峰。然而此时此刻,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目睹十万官兵和几十万市民的生命被饥饿逐渐吞噬而毫无办法,不禁万念俱灰。
9月15日,东北野战军攻占锦州。恼怒万分的蒋介石于16日向郑洞国空投一封措辞严厉的手令,命令他率部向沈阳方向突围。,先不用说能否突破东北野战军严密的封锁线,就算突破了,10万多饿的快站不起来的士兵在没有任何接应和支援的情况下能否走完六七百里路到达沈阳?要知道,中间这段路而且大部分是解放区。
对于此时的郑洞国来说,突围和不突围都是个死!既然横竖躲不过一死,郑洞国选择了执行命令。就这点来看,郑洞国也是一个保持气节的军人!
紧接着,郑洞国向部队下达了突围命令,突围时间定在当天晚上。
突围命令一下,新7军和60军的矛盾便彻底激化了。而此时60军正在和东北野战军接洽起义,并且在当晚收到了后者的答复。曾泽生终于放下了久悬不决的心,随即部署起义。
由于60军在当天下午切断了与郑洞国司令部的电话线,郑洞国未能联系上曾泽生,突围行动也就没有进行。17日拂晓,郑洞国接通了60军电话,得到的回应让他五雷轰顶:60军已决定光荣起义!
曾泽生率部起义
60军起义,也就意味着半个长春落入了东北野战军手中,新7军的突围也就化成了泡影。突围不成,新7军也决定自寻出路。但是他们没有得到60军那样的起义待遇,而是被要求放下武器。
19日,新7军副军长史说和参谋长龙国钧向郑洞国通报了此事。郑洞国此时彻底绝望了,60军起义、新7军投诚,十万官兵一夜间土崩瓦解,偌大的长春市,郑洞国能控制的也就是司令部驻地——中央银行这一座大楼了和楼里的千余人的警卫部队。
但至少在这个时候,郑洞国还是保持着对蒋介石的忠诚,没有选择投降。20日晚上11时,郑洞国给蒋介石发出最后一封诀别电报,表示自己将“当凛遵训诲,克尽军人天职,保全民族气节,不辱钧命。”
但是命运并没有给郑洞国“凛遵教诲、不辱钧命”的机会,却给了他“克尽军人天职”的机会。
郑洞国发完电报后不久,楼外枪声大作。这不是激战,而是守军与东北野战军达成协议,对天鸣枪,做出猛烈抵抗的架势。听到枪声的郑洞国认为自己到了最后时刻,于是穿好军装躺在床上,然后准备摸枪***。可是郑洞国却突然发现***没了,就在寻找的时候,他的副参谋长杨友梅走了进来,请他下去“主持大计”。
原来,守军对天鸣枪、藏了郑洞国***一事全是杨友梅一手策划的。作为曾经的老部下,杨友梅不忍心看到老长官郑洞国为蒋家王朝殉葬,却巧妙的保留了他的自尊。
之后,郑洞国在原60军184师师长、现任东北野战军长春前线围城指挥所副参谋长潘朔端陪同下来到城外指挥所,肖劲光司令员、肖华政委热情接待了他。从这一天起,抗日名将郑洞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人生。
辽沈战役中,周恩来曾写信给困守长春的郑洞国,电影《大决战》里重现了这个场景。信中一句“兄宜回念当年黄埔之革命初衷,毅然重举反帝反封建大旗”,令我至今记忆尤深。
中华人民共和囯成立后,郑洞国将军“浴火重生”,“当年黄埔之革命初衷”得以升华。他为国家建设不遗余力,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1991郑洞国病逝,海峡两岸几乎同时举行了郑洞国的追悼仪式。在数百名黄埔系的将领中,他是两个同被两岸追悼的将领中的一位,另一位是杜聿明。
1948年10月7日,是一个铭记史册的日期。这一日,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解放锦州的锦州战役,10月15日,锦州解放。锦州一失,远在长春已被***围困七个月之久的郑洞国兵团10万余人也陷入了绝望:锦州以北只剩他一座孤城,逃无可逃,救无可救,只有被歼的命运。
郑洞国时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兵团下辖新编第七军和第60军共六个师正规军,加上逃进长春的地方部队约有10万余人,其中新七军是以原新一军的新38师为基干重组的,出身于远征军战斗力较强,也是郑洞国的嫡系部队(他曾任新一军军长)。另外一个第60军是滇军,装备虽然不错,但毕竟属于杂牌,两个军之间一直存在矛盾。
1948年10月10日蒋介石的一封亲笔信,成为了长春局势的重要转折点。蒋介石在信里说:东北野战军正在猛攻锦州,东北蒋军有被封闭围歼的危险,命令长春守军择机经四平向沈阳方向突围。锦州和沈阳即将不保,已经跃然纸上。从这一天起,早就酝酿起义的曾泽生将军,开始加快了与我军联系和谈判的步伐。
1948年10月16日的夜里,曾泽生将军率第60军所属之第182师、暂21师和暂52师共26000余人正式起义。起义成功后,曾泽生还修书一封告知了郑洞国,新七军高级军官们听闻60军起义,登时军心大乱,因为他们知道光靠新七军自身的实力是无论如何突围不出去的。
郑洞国闻讯后也是万念俱灰,派兵团副参谋长杨友梅等人去外面了解情况,而自己则躲在兵团部所在地”中央银行长春分行“大楼的地下室里睡大觉。在这样的形势下,杨友梅等人都认为大势已去,于是派人联系***请求投诚,得到了批准。
郑洞国原是抗日名将,心底里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是厌恶的,对于手下的做法,郑洞国不是不知道。不过出于军人的忠诚,自己还没有下定决心,他在我军代表打给他的电话里表示:“既然失败了,除战到死之外,还有什么可说,放下武器是办不到的”。
此时新七军绝大部分的投诚已成定局,跟着郑洞国困守银行大楼的只剩下兵团部直属特务团的两个营约1000人,郑洞国的态度让杨友梅左右为难,最后他跟特务团军官们共同想出了一个办法。
1948年10月20日晚11点,郑洞国给蒋介石发了诀别电报。21日凌晨,外面枪声大作,郑洞国以为***攻了进来,准备***,却找不到***了。其卫兵将其死死抱住,架到一楼大厅时,那里已经站满了全副武装的***战士。这个时候郑洞国只好同意放下武器投诚。
原来这就是杨友梅他们想出的办法:司令部的同事们早已将其武器收藏,暗中同***接洽,请求我军给他们一点面子,他们到时候朝天放枪,“象征性地抵抗一阵子”。这样既挽救了自己长官的性命,也让郑洞国不至于太过内疚。
辽沈战役,防守长春的郑洞国并没有下令士兵朝天开枪。朝天放枪的命令,实际上是由郑洞国兵团副参谋长杨友梅和兵团部直属特务团军官们共同下达的。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侵权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队长别开枪的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队长别开枪的海外生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