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海外生活舞台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海外生活舞台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上海哪里有话剧培训班啊?
所谓话剧培训班,目前我知道的情况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安福路)不定期开展各类戏剧培训,方式多样,包括各种主题的工作坊和论坛,教师大多为上海人艺或青话的演员,有时会请国外戏剧家来主持,适合对戏剧有一定了解的人士参与。
除了较为专业的话剧艺术中心以外,你还可以就近到所在区的群众艺术馆或文化馆打听是否有戏剧培训班,他们大多以小品整体编创为入门,或开设编剧或表演的短训班,作为初学者比较适合参与。最后还可打听上海戏剧学院成教院,看看是不是有那种付费的短期班上,这需要你有一定的戏剧实践基础。如何评价多媒体科幻舞台剧《三体》?
看完《三体》算是颠覆了我之前那浅薄的二维化世界观和宇宙观,***中涉及到的浩瀚知识令人读起来就像一块在不断吸水的海绵,内心非常充实!
《三体》在国际上都是一个超级科幻大IP,大刘凭借这部作品成为亚洲首位斩获国际最高幻想类奖项雨果奖的中国作家,甚至第二、三部的宏观想象力更赋予了这部作品的伟大和***。但也正因为其宏大的叙事观与内核的广度与深度,在不断冲击我们世界观的同时,使得这部作品的***化改编非常困难,我甚至想过如果是国外团队来做都不一定能够做得出来。《三体》舞台剧在处理故事情节上,对于又要让粉丝和没看过原著的普通戏剧观众都买账,并非容易的事。很多看过三体舞台剧的书迷都在吐槽改编的情节不忍直视:叶统帅一秒变圣母也就算了,伊文斯居然也了蒙了面的复仇丈夫,害死天才女儿还不够,全人类都得一起下地狱,这对夫妻很会搞事情!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剧评人也在批判这部剧的特效制作粗糙,人物性格脸谱化等等不足。
在我看来,原著中所涉及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繁杂,还饱含大量的专业词汇的内容被搬上戏剧舞台,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确实需要较大幅度的修改。剧情上删减了一些串场人物并将原主的台词都运用到主角身上,修改了***中的古筝行动情节上的bug,虽然针对伊文斯的身份调整情节我持保留意见,但这部分的改动在舞台上呈现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符合戏剧艺术规律吧~~
《三体》舞台剧的出现,并非一次所谓科幻IP的试水实验,而是一部圆梦之作,圆了三体迷的科幻梦,圆了导演主创们的革新梦,也圆了普通观众的视觉颠覆梦。即便不完满,但瑕不掩瑜,值得获得观众们的鼓励和尊重。据说三体剧场使用了史上最多的成像面、余光投影等黑科技来营造3D舞台空间甚至包括所有观众席成为一方小宇宙,用无人机营造三体恒星从观众头顶飞过,戏剧的临场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般3D电影完全无法比拟的观赏体验!
各国传统剧种能完全不需要补贴,自己养活自己吗?
京剧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也从来不看京剧,但是你如果问不靠***补贴,传统艺术形式能不能自己养活自己,那么我问,那些村里逢年过节请来做戏的,难道都是国家养的么?当然不是咯。
我不知道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当然我也不了解民间京剧团的生存状况(南方人不care京剧),但是如果以整个传统戏剧来说,就讲讲我最熟悉的民间越剧团,婺剧团(金华传统地方戏种)包括还有瓯剧(温州传统地方戏种)等浙江民间传统戏剧商业化的事情吧,因为我家有亲戚就是做这个的。
可能是地方风俗问题,在浙江的农村,逢年过节或者庙会,还有乡镇如果有重要的文化艺术节,甚至是一些乡镇的企业家过寿嫁娶乔迁,都有请民间剧团搭台演戏的习惯。这是民间传统戏剧商业化最普遍,且唯一的盈利模式。这和别人其他诸如马戏表演都是一样的,演出,攒口碑,然后再演出。当然了,在早些年的时候,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记得农村戏剧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由于***的戏剧价格高,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就会请成本低上许多的传统木偶戏剧团。而电视的不普及,也让民间剧团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村集体***方式,也是土豪的炫富方式(一般来说,如果村集体请剧团,这部分钱是需要整个村的村民募捐的,有钱的当然是捐最多的)
不过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如今相对廉价和简陋的木偶戏已经难觅踪迹了,而其他传统民间剧团除了剧本依旧还是那几出以外(老年人真的是百看不厌啊),也会有LED字幕,大屏幕背景等新科技的应用。
这是我所了解的浙江民间传统戏剧,他们和一个公司,企业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表演。在国外的话,欧美的话剧我们就不多说了,那同样是收门票的,还有参加各种话剧节,并不需要国家给钱养。而日本的歌舞伎、能剧和狂言,他们本身在日本就是非常高雅的艺术,只是上层人士会观看,平民是很少回看的。如今这些传统戏剧则和旅游结合在一起,自然会有游客买单咯。比如说笔者去京都的时候,就一口气看完了歌舞伎、能剧、狂言、雅乐、京舞、文乐,类似国内的折子戏吧,都是串烧着上,最重要的是,门票可一点都不便宜。
其他国家的不太清楚,但就我国戏曲界的国情来说,不靠***补贴的话,有一大部分剧种会因此失传,剩下很多剧种,从业人员会大幅度的锐减。
举个例子吧,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剧种,名为泗州戏,这个剧种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它是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但是,我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二十几年,从来没有见到过一次它的演出。
说一句很尴尬的话,我一个那么喜欢戏曲的人,都没有在本地见过他们演出,可想而知其他根本就不关心戏曲的平常人了。我们县城有三个泗州戏剧团,每次演出都是给领导视察看的,寻常人根本没什么机会见到。
我还有几个同学在宿州学院学习泗州戏专业,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泗州戏剧团工作,有编制的那种。但我知道他们在读泗州戏专业之前,一点点戏曲基础也没有。
像这样所谓的戏曲演员,在全国各地大有人在,他们就是去混工作的,混个编制,还省得考公务员,直接进国家单位了。您说说这样的剧种,如果没有国家补贴,又怎么能保得住?
再比如那些已经濒临灭绝的剧种,比如年代比较久远,却始终传不出去的傩戏、数来宝、木偶戏、皮影戏,还有一些祭祀戏、宗教戏,或者很受地域限制的戏等等。它们离开了国家的补贴,基本上全部得灭亡。
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在纪录片《京剧·八答苍》中说:“国内没有任何一个京剧团能自己养活自己。”他说的也是有理由的,各地的京剧团确实是入不敷出。
但是,如果国家真的取消了对京剧的补贴,各地的京剧团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一部分掺***的演员会失业之外,也并不是不能养活自己。毕竟京剧的基础还是有的,做好宣传,把票价降低一些,多演出几次,起码还是能够有一定的盈利性的。
同样,国内一些群众基础比较多的剧种,比如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秦腔、昆曲、粤剧等,他们也能够凭借着群众基础来养活自己。
但是这样的话,演员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又回到了一百年前,有本事的演员能成为角儿,甚至开宗立派,再现民国时期戏曲界的盛况。没本事的演员,就改行去干别的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外生活舞台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外生活舞台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