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力海外生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唐力海外生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徐茂公本是武则***后位的大功臣,为何被其掘墓戮尸体并灭族?
电视剧《隋唐演义》中,那个先是瓦岗寨军师,后成为李世民军师的徐茂公,是广大观众喜爱的诸葛亮一类的半人半仙级别的人物,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生前位极人臣,死后不久却被武则天开棺戳尸,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受隋唐类***和电视剧的影响,一般说起瓦岗寨的名将,很多人第一个想起来的便是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王君可、罗成等这些所谓的瓦岗五虎,当然这些人历史有原型存在,其中秦琼、程咬金、单雄信三人历史上是存在的猛将,王君可、罗成对应的就是唐初名将王君廓和罗士信,但是都不是瓦岗寨之中最能打的将领。
历史上的徐茂公并不是一个能掐会算的道士,他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十七岁时见天下已乱,,就和相交甚好的单雄信一起去加入了翟让的瓦岗寨,是瓦岗寨中最能打的将领,在徐懋功的帮助之下,翟让的瓦岗军就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此时多次率军平定各地叛乱、威震东夏、被认为是隋朝柱石的张须陀带着大军前来讨伐,翟让惊恐之下,企图逃跑,徐懋功予以制止,他给翟让建议瓦岗军***取诱敌深入、伏兵袭击的战术,将隋军全部歼灭,果然在徐懋功的计策之下,张须陀战死,手下的猛将秦叔宝和罗士信只好收拢残余部队依附了据守虎牢关的裴仁基。
徐懋功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瓦岗寨的精英骨干,带领瓦岗军南征北战,各路诸侯对他畏之如虎,后来瓦岗寨被隋朝名将王世充所击败,瓦岗归顺李唐,徐懋功也随着投奔了李渊。
归顺李唐之后的徐懋功获得了李渊的信赖,被封为曹国公,还赐其国姓李,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名李勣。
李勣投到李世民麾下平定四方,开疆拓土,一生辅佐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被朝廷视为钢铁长城,李世民感恩李勣的功劳,封其为英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等到天下太平了,情况往往就会颠倒过来,对李勣人生仕途关键的考核就要到来;在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危,他突然发出一道上谕,贬自己最倚重的大将军李勣为叠州都督,满朝愕然,太子李治尤为不解,李世民遂吩咐李治说:
“李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唐太宗虽说是古往今来公认的圣明显德的好皇帝,但他临死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阴暗,为了自家天下能延续,对自己臣子的考验是何等的阴毒啊。
李勣是何等人啊,他太了解自己主子的心思了,接到诏令抬脚就走,不留下一丝的停顿,据史书记载,当太子李治派人到李勣府中查看时,人家早就走了。
李治继位后又照李世民之计,将李勣召回重用,今开府仪司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不久又拜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
到了永徽六年(公元665年),李勣又将面临人生仕途的一次大考,唐高宗欲废黜王皇后,册封昭仪武则天为皇后,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及上官仪为首的元老们坚决反对,而李义府、许敬宗等政治上的失意者则极力支持,两方剑拔弩张,呈拉锯之势。
李勣位高权重,他的态度显得非常关键,李勣考虑再三,觉得这次的考验表面上似乎没有李世民驾崩时的那次险恶,但旋涡之下暗流更为凶险涌动。
而当李治问询李勣的时候,李勣说“此陛下家务事,何必问外人”,这位三朝元老的意见给了李治莫大的支持,让武则天顺利登上后位,李勣又一次明哲保身,而那些反对的人是被贬的贬、死的死。
公元669年,位列三公的李勣患病却拒绝服药,他说,我此生有幸遇到英勇君主,已经过度占取富贵了,如今年纪将近80岁,寿数已尽,不想随便就医求活命。
这一年李勣去世,享年76岁,他死后极尽哀荣,唐高宗李治让他陪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旁,所筑的坟都是仿照汉朝帝国双壁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仿照阴山、铁山筑造以此来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1***1年考古人员对徐世勣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中的随葬品乏善可陈,只有一件看似破旧的珍贵文物----三梁进德冠,它直径19.5厘米,高23厘米,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一顶帽子实物,堪称国宝。
据史料记载,三朝元老的李勣一生荣宠不衰,临终前留下遗嘱:惟加朝服一付,死倘有知,望著此服以见先帝。
而这三梁进德冠就是皇帝御赐的帽子,有三梁、二梁、一梁三种,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比如李勣才有资格佩戴三梁进德冠。
然而在李勣去世后的第十五年,就被开棺戳尸,其原因就是他的孙子徐(李)敬业和骆宾王等公爵大臣以反对武则天、恢复唐中宗李显的地位为借口起兵,号称大军十万,但是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徐(李)敬业、骆宾王被杀,徐家一门被抄斩。
武则天还不解气,她要秋后算账,迁怒安眠于地下十五年的李勣,罔顾李勣在她晋封皇后时曾经为她亲奉冠冕,并在后来助她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的种种旧情,下令开棺戳尸,尸体被挖出来后,堆上木材,泼上鱼油,进行焚烧,可谓是挫骨扬灰。
武则天还追削李勣的官爵,恢复他的本姓,徐氏,其实徐世勣的后代并没有被灭族,据史书上记载,说逃出去的徐氏后人“皆窜迹胡越”。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徐懋功才被***,恢复官爵,重新起坟安葬。
尤其让人感慨造化弄人的是当初唐高宗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时,而徐懋功却赞同武则天的上位,简直就是自掘坟墓。
***开国元勋,一代名将徐懋功竟然被开棺戳尸,世间坑爹的儿子不少,徐敬业绝对是历史上坑爷爷的孙子。
其实在早些时候,徐茂公(也就是李勣)对武则天被立为皇后起了很大的作用。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记载
它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
这是在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氏(即武则天)为皇后,但以褚遂良等为首的朝中大臣反对,因此李治问李勣说:“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以为不可。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于是李治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而李勣也因此进一步得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恩宠。
因为这一点,后世对李勣有很多负面的评价。
宋祁在《新唐书》中说:
至以老臣辅少主,会房帷易夺,天子畏大臣,依违不专,委诚取决,惟议是听。勣乃私己畏祸,从而导之,武氏奋而唐之宗属几歼焉。及其孙,因民不忍,举兵覆宗,至掘冢而暴其骨。呜呼,不几一言而丧邦乎?惜其不通学术,昧夫临大节不可夺之谊,反与许、李同科,可不戒哉!
陈懿典在《读史漫笔》中说:
高宗之立昭仪,勣亦阴示其言,后遂易。顾以太宗临崩,谓勣可大受,使高宗信任之。然则昭仪之立,勣有以成之,勣固乱贼也哉!
王夫之在《读通建论》中说:
长孙无忌之勋戚可依也,褚遂良之忠贞可托也,世勣何能为者?高祖不察,而许为纯臣;太宗不决,而托以国政;利在高宗,则为高宗用;利在武氏,则为武氏用。唯世勣之视利以为归,而操利以笼之,早已为世勣所窥见,以益歆于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倾于武氏,所必然矣。若谓其才智有余,任之以边陲可矣,锢之于叠州,唐恶从而乱哉!
张彦士在《读史矕疑》中说:
勣有世勋而无显恶,阿誉奸险,人莫之觉,偶之当杀,已窃其真,亿其不行,乃孅厥身,孰意世勣,巧诈善伺,闻命则去,不俟终日,怏怏而行。异其再攘,后秉大权,患失愈甚,劝立武后,欲以自固。灭唐子孙,夫复何顾。如世勣者,唐之蟊贼,混迹群贤,知之其谁。小人而幸者,李世勣、许敬宗是也。
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说:
高祖称为纯臣,赐姓李氏,太宗亦器重之。……高宗立武后,使勣执言如遂良,武氏必不得立,乃言“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以迎合之。……如此而谓之纯臣,可受顾命乎?
乾隆帝在 《评鉴阐要》中说:
世绩不以李密土地邀功,颇见志节。唐太宗所云“公不负李密,岂肯负朕”,诚非虚语。后于立武后事,乃淟忍依阿,毫无匡救,则暮年门户计重,竟尔易操。非独廉谨有馀,刚方不足,实亦有负太宗之知己矣。
李勣如此作为,用君子小人奸佞与否来衡量,并不准确,李勣作为关东豪杰的代表人物,支持关东势力的代表武则天上位,有其政治共同体的集体诉求的因素,因而不是个人品德高低以及因为暮年门户计而改变节操的问题。
但是,这一作为的结果确实让李勣自食其果。
李勣之孙李敬业,因父李震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李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贬为柳州司马。
(徐敬业的***形象似乎总是不太好)
武则天废唐中宗立睿宗,临朝称制,李敬业在光宅元年(684)九月起事于扬州(今江苏扬州),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以匡扶中宗复辟为理由起兵反对武则天,李敬业的部队很快增至十余万人。
武则天派遣李孝逸统兵三十万人征讨,李敬业听从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今江苏镇江),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今江苏高邮),李敬业部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敬业军,李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
《资治通鉴》记载:
丁酉,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
平定李敬业之后,武则天下诏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将其掘墓砍棺,恢复本姓徐氏(取消李姓赐姓)。
李勣直系子孙诛戮无遗,但严格来说不能算灭族,因为旁支有逃脱此难的,史称“皆窜迹胡越”。
一百多年后的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吐蕃攻陷麟州,驱掠民畜而去,一行俘虏走到盐州时,有位名徐舍人的吐蕃将领,把几千***俘虏召集一处,对其中的一个说:
***勿惧,我本***五代孙。从前武太后杀唐宗室,吾祖建义不果,子孙流落绝域,至今已经三代了。虽然我们几代居此,有兵有地,然思本之心,无忘于国。但至今旌属繁衍已多,无由自拨归汉了。
言毕,把几千本来可能要在吐蕃做奴隶被折磨而死的***全都放走了。
李勣一辈子都为唐朝在边疆与各种少数民族杀伐征战,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血脉后裔最终竟于蛮夷戎狄之中繁衍生息,真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
李敬业青年时,曾经单人独骑恩威并施平定叛乱,李勣听说后,对他的胆识亦喜亦忧,说:
***不了这么冒险的事情。但是将来败坏我们家的,一定是这个孩子。(吾不办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儿。)
这也算知孙莫若祖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力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力海外生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